樹立行業標桿,講好中國故事,傳遞中國聲音,充分展現騰飛的中國經濟、崛起的民族品牌和向上的企業家精神。近日,“崛起的民族品牌”專題系列節目對話贛州金環澆鑄設備有限公司的董事長(簡稱:贛州金環)宣佩建先生,探討有色金屬冶煉領域的創新發展之路。
在有色金屬冶煉這一現代工業的“骨骼”產業中,冶煉裝備的制造水平直接決定著行業的能效、環保與競爭力。長期以來,高端冶煉裝備市場被歐美企業壟斷,國內企業不僅面臨高昂的采購成本,更在技術迭代與服務響應上受制于人。在這場全球產業博弈中,贛州金環澆鑄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宣佩建,以“用中國技術改變產業生態”的信念,帶領團隊攻克全自動智能澆鑄技術,實現從“人工拼誤差”到“毫米級精準”的跨越,為中國有色冶煉行業注入綠色智能的新動能。
有色金屬是電子、化工、航空航天等戰略產業的基石,其冶煉過程涉及熔煉、澆鑄、電解等復雜環節。傳統冶煉裝備依賴人工操作,不僅效率低、誤差大,更存在高溫金屬液濺射等安全隱患。隨著“雙碳”目標的推進,有色金屬行業作為高能耗、高排放領域,正面臨嚴格的環保約束。在這一背景下,宣佩建帶領企業的技術突破具有雙重意義:既通過自動化技術降低人工干預帶來的誤差與風險,又通過精準控制減少金屬損耗與能源消耗,推動行業向綠色低碳轉型。
節目現場,宣佩建先生向大家介紹了他的創業歷程及企業發展的現狀。他的技術征程始于2006年。這一年,他在贛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立贛州金環澆鑄設備有限公司,瞄準有色金屬冶煉裝備的國產化空白。“當時國內沒有一臺真正意義上的全自動澆鑄機,所有高端設備都靠進口。”宣佩建回憶。突破始于國家首個現代化煉銅項目。2008年,宣佩建團隊承接全自動澆鑄設備的研發任務,卻面臨成功率不足0.1%的技術瓶頸——金屬液的流量控制、溫度穩定性、模具定位精度等環節,任何一個參數偏差都會導致澆鑄失敗。團隊在車間駐扎了18個月,通過數千次實驗優化算法,最終研發出中間包與澆鑄包的聯動控制系統,將誤差控制在±1毫米內,填補了鎳自動定量澆鑄機等多項國際空白。這項技術經院士專家組評定為“國際領先”,并獲發明專利認證。
如今,贛州金環的產品已覆蓋銅、金、銀、鎳、鉛、鋅等全品類有色金屬冶煉,服務中金嶺南、紫金礦業、金川集團等80%的主板上市企業客戶,并出口至歐洲、印尼等地區,成為全球少數能提供“設計-制造-安裝-調試”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之一。
盡管技術領先,宣佩建的“中國方案”在市場推廣中仍面臨雙重挑戰。一方面,客戶認知壁壘導致技術優勢難以充分展現——部分企業習慣傳統人工操作,對智能裝備的長期收益認知不足,公開招投標中常陷入“低價中標”的惡性競爭;另一方面,行業整體經濟壓力使部分客戶傾向選擇低端設備,即便性能存在顯著差異。“我們的設備前期投入可能比進口設備低30%,但生命周期內的維護成本更低,良品率提升帶來的收益遠超初期投入。”
為打破“價格戰”困局,團隊推出“設備租賃+服務分成”模式,降低客戶采購門檻;同時加強與行業協會合作,通過案例數據證明智能裝備的長期價值。2023年,公司組建專業市場團隊,針對不同金屬品類定制解決方案:為鉛鋅冶煉企業設計防腐蝕噴涂裝置,為金礦企業優化電解機組的高純度提取能力。這些“量體裁衣”的服務,逐漸改變客戶對國產裝備“低端”的刻板印象。
“我希望在中國研發的技術,不僅服務于中國,更能走向全球,讓有色冶煉行業從污染源變成綠色工廠。”這種理想主義,驅動著團隊持續投入研發。2024年,公司建設智能裝備研究院,聚焦氫能冶煉、低空金屬打印等前沿領域;同時與中南大學、北京科技大學等高校共建聯合實驗室,培養復合型技術人才。目前,贛州金環已擁有超百項專利,逐步從“技術跟隨者”轉型為“規則制定者”。
談及未來的規劃,宣佩建表示,在他看來,有色冶煉行業的未來在于“三化”:裝備智能化、生產綠色化、產業鏈全球化。通過智能裝備的普及,行業不僅能減少人工依賴,更能實現金屬回收率的提升與碳排放的降低。
從毫米級誤差的精準控制,到全球市場的穩步拓展,宣佩建用18年時間證明:中國技術不僅能打破海外壟斷,更能定義行業新標準。在有色金屬這一傳統工業領域,贛州金環的突圍不僅是技術的勝利,更是中國制造向“中國創造”轉型的生動注腳。
在這場全球產業變革中,贛州金環的故事,正書寫著中國裝備制造業從“追趕”到“引領”的新篇章。
友情提醒 |
本信息真實性未經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證實,僅供您參考。未經許可,請勿轉載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“來源: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”。 |
特別注意 |
本網部分文章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在本網論壇上發表言論者,文責自負,本網有權在網站內轉載或引用,論壇的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。本網所提供的信息,如需使用,請與原作者聯系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如果涉及版權需要同本網聯系的,請在15日內進行。 |